(中央社台北13日電)中國民營評級機構「大公國際」最近發佈一份國家信用風險報告稱,中國的主權信用等級高於美、英等西方主要經濟大國。不過,有經濟學家質疑這家中國評級機構的動機,其中具有政治意圖。

中國大陸「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11日發佈一份主權債務評級報告,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由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首次向全球發佈的國家信用風險信息。

該機構依據自己的國家信用評級標準,評價並發佈了全球50個國家的信用等級。在其評級結果中,中國的信用等級為本幣AA、外幣AAA,而美國和德國均為本幣AA、外幣AA;英國和法國的本幣和外幣均為AA-。

這個結果與西方主要評級機構穆迪、標普和惠譽的評級結果相差甚遠。這三家機構對美、英、法、德的評級均為AAA;而對中國的評級則分別為A1、A和AA-。

大公國際董事長兼總裁關建中表示,現行的國際評級體系應當對全球經濟衰退和歐洲債務危機負責,因為它們提供了錯誤的信用評級信息。他說,該公司希望提供現實和公平的評級。

在這份報告中,瑞士、澳洲和新加坡等7個國家得到AAA最高評級;評級超過中國的還有加拿大和荷蘭。

美國之音引述美國智囊機構傳統基金會的中國經濟問題研究員史劍道(DerekScissors)表示,中國對於西方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感到惱怒,因此它自己發佈這樣的評級報告應該算是報復。

他說:「煽起這個報復行為的原因是,大多數評級機構都在美國和英國,而它們都有巨大的債務負擔。這裡面的因素之一是:這些國家有巨大財政赤字、政府債台高築,有什麼資格來評判我們的信用?這是其政治方面的因素。」

他說:「我在經濟和金融方面也無法嚴肅看待這份報告的原因在於,中國的整體金融體系是建立於欺騙之上的:銀行並不發佈真實的呆帳資料,而是將其揉到其他類別裡。」

史劍道表示,他理解中國在這方面感受到的挫折。但是他說,雖然這些機構所在國都面臨財政預算赤字等問題,但中國並沒有資格去評判其他國家的透明度,因為整個中國的金融體系就是想方設法把糟糕的局面掩蓋起來。

不過,也有分析者認為,大公國際對新興經濟體給予的較高評級,反映了市場對這些國家的情緒。

香港SJSMarkets信用研究部門負責人庫卡尼(ManojKulkarni)指出,西方評級機構給增長強勁的中國和印度的評級比政府債務纏身的西班牙還低。他說,開發中國家往往在評級方面得不到充分肯定。

至於大公國際的評級是否會受到市場重視,現在說還為時過早。穆迪經濟網站的分析師成旭說:「任何一家評級公司的長期信譽必須要看它的評級對風險預測的準確性。所以以現在的情況應該還難以判斷。我們必須要等過了一、兩年後才可以看出來。」

成旭認為,中國已經掌握足夠的資源和經驗,有能力對公司的表現進行評估。不過,他不願對這家中國公司所做的主權信用評級發表意見。

美聯社報導說,這份報告出爐之時,正值北京方面抱怨西方評級機構未能給中國的經濟實力以足夠的信用等級,因而導致借貸成本提高,而這樣的批評也得到一些西方分析師的呼應。9907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