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白袍醫生的典範~教育部長吳清基稱許中國醫藥大學師生遠赴非洲舉辦「重返史懷哲之路」人文之旅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00714 14:12:50)中國醫藥大學師生暑假組團遠赴非洲尋訪白袍醫生典範史懷哲曾走過足跡,見証人道關懷與實踐奉獻的精神;教育部長吳清基14日稱許是落實醫學教育內涵的具體做為,對激發醫學生能熱情付出愛心是相當有意義的事;他說,台灣擁有國際水準醫療人才和技術儀器,做為新世代醫護人員最可貴的是實踐尊重生命的醫德修養要堅定的付出。
吳清基部長昨天上午參加中國醫藥大學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辦的「重返史懷哲之路」說明會致詞表示,教育部補助大學院校教學卓越計畫經費,是鼓勵學生有效學習,培養學生不只是課堂上聽講、在教室死讀書,還要投入社會服務學習體驗,透過言教、身教、制教與境教方式,深化教育的內涵;他說,醫學院要培養當仁心仁術的醫生,期盼其他12所學大學也能提供體驗機會外,其他領域包括教育、商業、理工等,都能培養學生職場倫理道德。
教育部長吳清基說,中國醫藥大學師生遠赴非洲尋訪白袍醫生典範的人文體驗之旅,並捐贈金錢和醫療器材、又協助籌設中文網站,也算是對非洲的貢獻,讓人欽佩;不過,吳清基部長認為,醫學院生不一定要重溫史懷哲之路,讓學生到窮鄉僻壤體驗學習也很好,只要能建構屬於自己心中的『蘭巴倫』,能成為史懷哲第二。
『這是台灣第一次有系統的先前訓練與學習之旅,十分寶貴的體驗;』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教授說:「同樣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透過潛移默化方式讓學生體會醫者仁心、關懷弱勢的大愛精神,更是醫學大學養成教育的重要內涵,對激發新世代醫學生的服務奉獻情懷具有指標意義。」
史懷哲在非洲叢林從事醫療服務長達三十五年,並在西非加彭的蘭巴倫(Lambarene)創設醫院,用他的生命為「人道關懷」與「奉獻」做了最完美的註解。暑假開始,黃榮村校長與醫師、教師帶領學生17位共23人,在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之補助下,於6月26日起程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赴非洲實踐「情境教學」13天,他期許每一位醫學院生都能建構屬於自己心中的『蘭巴倫』。
中國醫藥大學師生重返史懷哲之路參訪團一行23人,在非洲加彭的蘭巴倫市參訪史懷哲的舊居及醫院舊址,藉此了解史懷哲籌設醫院的經過,及現今醫院的運作機制與模式,校長黃榮村並代表學校捐贈史懷哲醫院一萬美金(由本校副校長陳偉德夫人捐贈),同時手植一株小葉欖仁樹苗,象徵著國際醫療交流友誼常存。另並由蔡長海教育基金會捐贈一批醫療器材於聖多美普林西比,由衛生部長代表接受並會談。
為了讓華人世界認識史懷哲的精神,並連結非洲與現代醫學發展,史懷哲基金會會長Forrow教授希望中國醫藥大學參與2013年史懷哲醫院創建百年紀念活動,並協助籌設中文網站,為國際學術與醫療資訊交流跨出大步。
在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的參訪行程,中華民國駐聖多美大使陳忠欣慰的說,台灣資助興建的電廠供應該國一半的供電能量,大大改善民眾的生活條件。中國醫大師生也見識台灣國際醫療團發揮了現代史懷哲的服務精神,長期致力於改善當地的醫療環境,在偏遠地區辦義診、培訓醫療技術人員的張裕泰團長表示,近年來台灣醫療團將瘧疾感染率49%,成功的防治降低至3%;並將一棟年久失修的建築物,逐步成立牙科、針灸科、婦科、兒科逐步成立牙科、針灸科、婦科、兒科、病歷室、藥局等醫療設施,從無到有,醫療團員在艱困的環境奉獻己力打拼精神,實非筆墨可以形容。
對於史懷哲在法國出生成長與求學蹤跡,中國醫大師生則分別參訪凱薩斯堡(Kaysersberg)、昆斯巴赫教堂(Gunsbach)、科瑪(Colmar) 及「史懷哲紀念館」,了解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的生活與教育環境背景,並拜訪史特拉斯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進行學術交流與座談,彼此建立良好的友好關係,當晚中國醫大師生拜會中華民國駐法國代表處,並與呂慶龍大使座談及晚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實地體驗史懷哲曾走過蹤跡的中國醫藥大學師生來說感受深刻,尤其是人道關懷的體悟,他們分別發表的感想心得如下:
職安系二年級 吳念慈
這一趟心靈之旅,我用心聽、用耳看、用眼觸摸所有關於史懷哲的一切,呼吸著他吸過的空氣,踩著曾經屬於他的天地,我感受到了他溫暖的氣息。
在當地居民們親切的微笑中,我們來到了非洲蘭巴倫,實地走訪史懷哲醫院,了解醫院的現況,缺乏的物資、急需的醫療器材是我們最該關切的。
在非洲夜宿的日子裡,讓我更加發覺史懷哲的偉大,所有能想到的一切都非常的不便,更別說還有許多傳染病、寄生蟲的問題了;可是史懷哲卻在這裡用五十三年奉獻他的一生,是甚麼信念讓他如此堅持?我們應該深入探討並且效法與追隨,他超然的大愛精神深深感佩在我心。
中醫系二年級 吳多加
這一趟旅程很值得,也很充實。在這十三天裡,看見了許多的事物,經歷了許多在台灣不曾有過的經驗,繼新鮮又滿有?發。出發前,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今天對我而言,都具有執行的可能。
五天的非洲生活,三天的亞爾薩斯田園,三天的花都巴黎,深深體會史懷哲的信念和信仰的堅定,若非有這樣大的信心,誰願意捨棄如此美麗可愛的田園,遠赴未開化之地蘭巴倫呢?「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蘭巴倫」,聖多美台灣醫療團,是這句話的實現。重返史懷哲之路,讓我發現尋找自己的蘭巴倫,並不難!但我需要好好的預備自己。
學士後中醫三年級 張容禎
為期13天的「重返史懷哲之旅」,我們橫跨了亞洲大陸,來到非洲及歐洲。探訪孕育史懷哲的初生地〝凱薩斯堡〞,以及培育其茁壯的史特拉斯堡大學,了解史懷哲成長與學識養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我們踏上其奉獻一生的土地〝蘭巴倫〞,參訪史懷哲創立的醫院,以及日後成立的研究中心。請教那裏的醫師及研究人員,了解到醫院資源的不足,研究中心在有限的設備下,努力不懈地研發瘧疾疫苗,為了要拯救更多非洲人民。晚上住在史懷哲醫院的宿舍,清晨則到醫院前方的歐格威河,接受晨光及風的洗禮,懷抱史懷哲生前最愛的大自然,感受其平靜安樂的心,沉澱繁雜的思慮。這次的旅程,給我很大的衝擊,也激發了很多想法,很多問題未必有解答,唯一確定的是,更堅定我當初習醫的初衷。
牙醫系二年級 林逸焄
在實地參訪史懷哲醫院、聖多美後,更進一步感受到史懷哲這一類偉人在初始階段的建設有多麼艱辛,也看到了不同於台灣的醫療體制。除此之外,還讓我學會了珍惜,在台灣,我們會把醫療環境視為理所當然,醫院就是該有源源不絕的手套、紗布…等,但在資源不足的地區,卻可能因為缺乏這種基本用具而使醫療行為停擺;或者是我們很依賴且視為基本的「電」,也常常因為供電系統不穩而跳電。正當我們崇拜史懷哲的善行之前,我想更應該先學會惜福。
醫學系二年級 陳彥儒
在出發之前,閱讀了許多史懷哲的相關資料,知道他到非洲行醫的點點滴滴和所遇到的困難。但實地走訪完,我深覺他所遇到的困難遠比我想像中的多太多太多,他能堅持下去,在那開創出屬於他的蘭巴倫真的很不簡單!
你能想像嗎?相較於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非洲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因為醫療資源和衛生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