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于國欽】

經濟學家凱因斯曾說道:「我們所處的經濟社會,其顯著的缺點是它未能提供充份就業,以及它的財富和所得分配也不甚公平。」

失業偽裝成就業 危機四伏

這是凱因斯在《一般理論》結語中的一段話,道出了經濟社會的無奈。人類有史以來,不但在農業社會的年代難以創造充份就業,即令在產業革命後的今天,失業問題一樣如影隨形,更令人憂心的是,如今許多失業現象已偽裝成就業的模樣,使人不易察覺其嚴重性,不明白的人還以為天下太平,事實上已是危機四伏。

什麼叫做失業偽裝成就業?就是經濟社會出現許多低工時、低工資的就業者,一週七天他們只工作兩三天,超過一半時間無工可做,台灣有多少人面臨這樣的困境?依主計處估計,去年每週工作不到兩天的人數已近10萬人,大約5、6年前,台灣社會工時這麼低的人數最多就是1萬人。

那麼,一週工作兩天半(15-19小時)的人數有多少?依主計處估計,去年高達14萬人,幾年前這項數據也不過1萬多人,這些年來的增幅相當驚人。那麼,每週工作三天多(20-29小時)的人有多少?令人意外的是,竟高達37萬人,同樣的,幾年前這個數字是不會超過10萬人的。

低工時、低工資 生活艱辛

「就業機會」四個字聽起來有幸福的感覺,每當政府說創造10萬、20萬就業機會時,那種社會幸福的感覺就躍然於紙,但這些年的情況顯然是變了,所謂的就業機會已不絕對是安定幸福的代名詞,有時已成了失業的偽裝品。

總計一下,台灣今天的就業者中,就有高達60多萬人一週工作只有兩三天,這麼低的工時,他們的收入想必也是少得可憐,面對年年高漲的房價、學費、物價、油價,其生活之艱辛,難以想像,他們是統計定義上的就業者,但這樣的就業有何幸福可言?不是失業的偽裝品又是什麼?

也許有人會說:「去年是因為受到金融海嘯影響,許多人放無薪假,才使得低工時的就業人口大增」。觀察近五年的數據,可以發現,早在5年前,國內低工時人口已逐年快速成長,今年第1季金融海嘯已漸遠離,但每週工作兩三天的人口依然高達47萬人,比起94年以前不到10萬,工作機會低工時化的情況極為明顯,非止景氣因素而已。

非典型就業者 愈來愈多

事實上,這些年台灣的就業型態確實已出現極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不只反映在每週工作兩三天的人數激增,同時也反映在「非典型就業者」愈來愈多,所謂非典型就業包括部分工時、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這三類,依主計處推計,去年這些非典型就業者已近70萬人。

最近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倡議編製「愛台灣就業指數」,這項指數隱涵著僱用本地員工比重愈高的企業,整體股價表現愈佳,也愈有利國內經濟發展。其實,台灣今天除了該編「愛台灣就業指數」之外,更迫切的恐怕是以工時做為權數配合就業人數來編製「工時加權的就業指數」。

開出就業良方 解民間疾苦

這也就是說,一個全職的工作者每週工作40小時的權數是1,那麼每週工作20小時的權數只能給0.5,至於每週工作10小時者的權數就更僅有0.25,這樣編製出來的就業指數即可以充份反映真實的就業情況。

因為沒有加權的情況,一位工作40小時者和一位工作10小時者的權數是相等的,兩相比較,經過工時加權的就業指數,自然會比就業人數更能反映就業市場的實況及民眾的感受。

政府當局實在應該順著證交所董事長薛琦所提供的靈感,著手編製以「工時加權的就業指數」,藉由這項指數將可以讓府院高層更明白民生的疾苦,也才能適時提出正確的就業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老鼠 的頭像
    小老鼠

    小老鼠的天空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