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英九總統在3日的「治國週記」中與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談如何以「創新」提升台灣產業能量。總統指出,台灣有成為全球創新走廊的條件和潛力,而「兩岸經濟協議(ECFA)」是個契機。克里斯汀生認同這個觀點,並表示中國大陸市場將是台灣科技的理想消費者。

在兩岸簽署經濟協議(ECFA)之後,馬總統在治國週記中與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談創新是台灣成長之路。克里斯汀生認為在70、80年代,日本製造簡單的產品,讓更多美國人買得起,日本的經濟因此成長;當日本開始製造頂尖產品時,台灣和韓國也從底層市場開始成長,但現在幾乎快到頂點,並面臨中國大陸和印度的急起直追。

面對這種情勢,總統表示,台灣有技術、人才,也有籌資能力,可以將台灣打造成全球的創新走廊,把科技商品化,先在台灣進行市場測試,再將目標對準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為台灣帶來更多商機;而「兩岸經濟協議」,就能讓台灣有更多產品進入中國大陸。總統:『(原音)我們很想利用創新的潛力,打造一個全球創新走廊;也就是說在這裡做一個新產品的測試市場,一邊結合我們自己與先進國家的科技,一邊能夠面對亞洲龐大的市場,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把一個先進國家實驗室的產品,很快地商品化,而變成亞洲市場的新產品。』

總統並指出,過去大陸是世界工廠,台灣將半成品出口到對岸,經過加工後再銷往北美與歐洲。如果未來改以大陸的內需市場為目標的話,做法就要改變,因為最後的消費者可能在大陸的城市或比較內陸的農民,對台灣來說,這可能是個挑戰,但也是必走的路。

克里斯汀生認同總統的看法,並認為這是台灣的絕佳機會,因為如果只有創新技術,卻沒有進入正確的市場運用,就不會成功;而中國大陸市場,正是台灣科技的理想消費者。他建議台灣可以用精密科技攻佔高階市場,甚至製造更複雜、昂貴的產品給全球最頂級的消費者;同時也可以製造簡單、買得起的產品,如此便能創造經濟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老鼠 的頭像
    小老鼠

    小老鼠的天空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