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林上祚/台北報導】
金管會表示,保證承保壽險的二年等待期,是保險公司避免民眾隱匿病情「帶病投保」,衍生大量理賠的逆選擇機制,保險費率也經過保險局精算後才放行。甚至商品廣告引起爭議後,金管會早已要求業者,在廣告中以閃爍黃色字體,標明「投保前兩年」等待期,廣告本身並無誤導之嫌。
保險局官員表示,這些「保證承保」壽險電視廣告只有四十秒,它沒辦法把商品訊息講得很清楚,先前保證承保商品發生爭議,保險局已經把業者找來,請他們用黃色閃爍字體,標明二年等待期特性。
保險局官員說,由於接電話的客服人員不具備保險經紀證照,金管會已要求業者,當下只能留下客戶電話,保險公司日後將資料寄給客戶,並派專業人員到府解說合約才會生效,「並非民眾看了廣告,打○八○電話給保險公司客服人員,保險契約就成交」。
至於消基會質疑,康健的保證承保十年期定期險,十年期滿到期後,續約的保費提高一事。
保險局官員解釋,定期險到期後續保,保險公司只能以新的承保條件續保,「五十歲的投保條件,當然比六十歲好」。
由於消基會批評美商康健、友邦、國華「保證承保」壽險商品廣告誤導消費者,其中陳美鳳代言的康健人壽,強調「投保前兩年,咱若是離開 (身故),子孫可領所繳保費,錢就不會白繳」,就是不理賠的等待期。
保險局官員表示,壽險公司對高齡民眾可能會拒保,即使同意投保,也會要求身體檢查,並提高保險費用。
保證承保壽險保單,同意讓這一群高齡民眾投保,由於「免體檢,不問身體狀況」,可能會吸引到一些民眾「帶病投保」,因此才會設計出二年等待期的「逆選擇」機制。
「二年等待期,就是取代核保的危險控制機制」保險局官員說,過了二年等待期,壽險公司不管意外或疾病,都會給予理賠。
對消基會拿銀行定存,跟這些保證保險保單比較,保險局主秘陳開元認為,這樣的類比方式很不專業,保險滿期未發生意外,保單的投資報酬率,當然會比銀行定存低,畢竟保險本身,還包括保險期間的理賠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