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陳至中、殷偵維/台北報導】
大學指考國文科非選擇題「文章解讀」部分,往年都選用古文,今年罕見以現代作品作為文本。知名作家蔣勳的〈關於屈原的最後一天〉占分達十八分,足以左右該科勝負。高中老師普遍認為,該題不僅是考文章鑑賞能力,還測驗文學知識,文本選得極為漂亮,「出題者一定非常得意!」
以往國文非選第一大題的引文都來自高中國文「共同選文」,如九十六年李斯〈諫逐客書〉、九十七年《史記.項羽本記》、九十八年《戰國策.齊策.馮諼客孟嘗君》,都是高中生耳熟能詳的篇章,今年要考生解讀當代作品是第一次。
考題要求考生閱讀文本,並根據對《楚辭.漁父》及屈原的瞭解,說明文中如何描述屈原的外貌,凸顯屈原性格上的何種特徵,回答必須在二五○字內。
成功高中教師范曉雯表示,蔣勳的文章主要改寫《楚辭.漁父》中漁父與屈原相遇的橋段,加上作者對屈原的瞭解,考生解題要讀懂蔣勳的文本,還要結合文學知識。例如,作者描繪屈原「頭上插滿了各種香花」,屈原準備跳河時不可能做如此「犀利哥式」的裝扮,顯然是意有所指。
范曉雯解釋,香草在屈原的寫作習慣中,往往象徵明君賢臣,蔣勳安排屈原以此形象出場,是暗喻其高潔的人格。蔣勳運用許多譬喻手法,如「臉上露著石塊一樣的骨骼」、「眉毛是往上挑的,像一把劍」等,都是形塑屈原的孤傲、特立獨行形象。
師大附中教師林麗雲認為,答題可結合《楚辭.漁父》原文中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乎」的感慨,把答案寫得更深入一點,應能拿到不錯的分數。
林麗雲說,該題取材、立意都非常不錯,鑑別度高又不至太難。〈關於屈原的最後一天〉是少見能結合教科書知識、富含藝術手法、程度又適合當考題的文章,出題者能在茫茫文海裡挑中入題,「一定非常得意!」
至於考生的反應,北縣永平高中吳士源說,題目先描述一段有關屈原的古文,接著要求考生描述屈原的樣貌與個性,他想了很久才下筆,「看不懂,卻硬要寫,這種跟屈原裝熟的感覺真差。」
另一名考生也說,分析屈原的最後一天有趣容易發揮,他覺得屈原孤芳自賞、行為荒誕、頭殼壞去,要下筆很掙扎,怕閱卷老師看了生氣。
補教老師陳鴻展則認為該題可深可淺,高中生一定都對屈原有基本瞭解,但要與蔣勳的文字結合、融會貫通各種暗喻和典故,並不容易,「出得滿好!」
不過,第一題沒有再分小題,在非選的四十五分中占十八分,去年的《戰國策.齊策.馮諼客孟嘗君》才九分。陳鴻展認為,配分極不合理,他反問說:「二五○字占十八分,廿七分的作文是不是只要寫四五○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