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千位師生「做中學」,享受「服務─學習」成果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00701 09:59:17)九十八學年度下學期,南華大學有二十四位老師及一千餘位同學,投入鄰近的社區從事課後輔導、宗教學習、社區營造、影視藝術賞析、幼兒遊戲、有機農場經營、關懷社區等「服務─學習」的課程,使隔代教養嚴重、外籍新娘眾多地區居民的視野增廣了許多,也讓同學們將所學的知識與真實的社會融合,在服務中有了學習的機會,在學習中有了服務的成果。
學者林勝義提出服務學習的定義是:「由學校與社區結合,共同協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能去服務他人,並且在服務過程中不斷的學習成長,所以服務學習是學校教育的一環」。
南華大學校長陳淼勝指出:南華大學位處中南部,學校附近地區與教育資源豐富的北部有著明顯的城鄉差距,城市的學生放暑假了忙著才藝的補習,鄉村的孩子協助家人養雞種菜,鄉村的父母忙著在外謀職賺錢,鄉村的子弟有著隔代教養的問題,這裡的外籍新娘多、經濟情況弱。以百萬人興學設立的南華大學,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更要關懷社會,於是去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來填補城鄉教育不足的問題。
九十八學年度下學期,共有二十四位老師開設了服務學習的課程,有近一千位學生選修了這些課程,哲學所的主任尤惠貞在梅山禪林寺,講授六祖壇經的人生智慧,學生們實際參與梁皇寶懺的準備儀式,學生們協助法師們洗菜、做菜、煮菜,感受著母親準備餐點的辛勞,經過這樣的學習,不但幫助了禪林寺的法師,也讓同學們與家長親近了許多。
黃小娥帶同學們到老人安養院,傾聽老人的訴說心聲,問候老人的起居,表演各種才藝愉悅老人,協助老人們的餐點,感受到了親情的重要,感受到了付出的歡愉。林奇憲老師在三角社區教「影視藝術賞析」,教他們懂得分鏡,了解美學,同學們藉由口說及文字的反思,更加的了解了學習的內涵。幼教系的劉惠君老師協助嘉義市的兒童館設計幼兒學習環境,讓兒童們玩得更加安全、愉快。
王慧蘭老師開設的「媒介與社會」課程,她帶著同學們前往山巔水湄,揹著攝影機、拿著照相機,擔任「公民記者」的角色,探索不被重視的議題,讓民眾抒發不平,po上網站,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
王昱海老師帶著同學到有機農場,從開始的單純吃水果到認識植物到協助農場主人搬運材料,建構美好的家園,在這項學習過程中他們也了解事前溝通的重要,建立人際關係的方法。姚卿騰老師帶領同學們為社區小學生課後輔導,選課的同學從完全不懂,手忙腳亂到可以獨當一面,寫教案上課,服務學習的同學也發揮了童心,表演才藝帶動活潑的小學生快樂的學習,豐富了他們的課業。
南華大學的同學在服務中得到了學習的機會,社區的居民在南華大學同學的服務中彌補了他們教育資源的不足,位於教育資源缺乏的嘉義縣南華大學,在這項課程中,發揮了人們看不見的教育功能。
訊息來源:財團法人- 南華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6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