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動公共建設已10年有成,未來「愛台12項建設」也期望吸引各地企業投資,以創造更高的經濟產值。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29日表示,目前法制層面已經完備,且國內資金充沛,將吸引更多民間企業競爭建案。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BOT」法案自民國89年至今,已經為政府節省支出高達6200億元,同時也注入了3200億元的稅收,更創造超過10萬個就業機會。這些促參案件涵蓋了交通建設、衛生醫療、文教設施以及環保設施等公共建設,且目前已簽約的案件超過750件,營運中的案件也有450件。
在這些合作建設之下,也為台灣帶來高產值的經濟效益。范良銹表示,「主計處預估今年國民生產總值(GNP)將高達6.14%,其實這也漸漸印證了總統馬英九當初所提的633計畫,要不是其間歷經了金融風暴等危機,應該可以更早實現這項計畫。」因此,過去總統馬英九所提的「愛台12項建設」也會依此促參模式推動,目標達到政府、企業以及人民互惠的未來。
范良銹表示,以桃園機場來說,機場內的免稅商店就是透過促參法的推動完成的,而未來政府進一步努力的目標就是「愛台12項建設」中的「桃園航空城」計畫。
范良銹表示,航空城大致可分為兩方面推動,一是管制層面,也就是由交通部所推動的「自由貿易區」擴建,還有推廣周邊產業區的發展,以增加國際間的交流;另一方面則是增設桃園高鐵周邊的會館、百貨公司以及商業中心,加速台灣提升產業經濟效益。
未來持續推動的「愛台12項建設」,內容不但包含了便民的交通建設,也加強了國際間極為重視的節能減碳理念。范良銹也指出,未來希望透過太陽能、LED照明以及IDC自動控制系統等設備,來發展各項新興產業,以其台灣能兼顧環保概念,並創造多層面的經濟產值。
范良銹還舉例說,就拿電動車來說,裕隆等台灣民間企業都有良好的發展,未來如果能與台電與中油相互呼應,例如在離峰時段供電動車充電、在加油站駐點提供服務,將更有效提高節能減炭的效能。
此外,台灣BOT建案也開放外商資金的競標,其中也包含了陸資。范良銹表示,台灣建設允許陸資加入的部份包含觀光、航空與港阜等三大項,其中以「後線」為主,也就是不影響「安全」的投資建設,而「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簽約成案的陸資進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