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一年起,邰港公司每年發表三款以上新種小型螢光魚;農委會與中研院博士陳志毅合作研發中型螢光魚,再獲新成果。台灣螢光魚技術持續領先全球,明年底完成田間試驗、認證。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臨海研究站博士陳志毅說,他運用中型的南美慈鯛科九間波羅魚及神仙魚,於九十四到九十七年期間著手研究,終於研發出這兩種中型魚的螢光魚。

他說明,期間選殖出mylz2的起動子(作用像引擎),驅動螢光蛋白,並以類似做試管嬰兒的單一注射技術,將人工螢光蛋白基因打入卵子,誕生螢光魚。

他說,試驗期間失敗時,曾出現只有局部螢光的情形,經過三年多的試驗,終於成功。相關技術已刊載在國際首屈一指的魚類免疫學期刊「Fishand Shellfish Immunology」月刊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陳武雄強調,中型(身長十公分以上)螢光魚的開發技術,較小型(十公分以下)螢光魚困難,此技術的發表,象徵台灣螢光魚基因轉殖技術持續領先全球。

漁業署署長沙志一也說,政府已公告基因殖轉技術的行政規範,今天發表的中型螢光魚技術,還將完成田間試驗,證實不孕不繁殖、無法在野外生存,不會影響生態平衡後,才給予認證,預計最快明年底完成田間試驗。

此外,漁業署去年十一月舉辦台灣觀賞魚博覽會時估計,全球觀賞魚產值將超過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而台灣去年產值約廿億元,主要外銷美國、東南亞、日本及歐洲等廿多國,尚有成長空間。

全球首家推出小型螢光魚的邰港公司,業者表示,二○○六年營收新台幣三‧六五億元,當中螢光魚營收已達七千萬元,約占二成。

已獲中型螢光魚技轉的芝林公司負責人林育禾說,中型螢光魚生命周期八個月到一年,小型二到三個月,所以中型魚的研發要四到五年,比小型的一到二年費時;相關價值也因此提高,預計商機會更好。

【台北訊】二○○一年台灣小型螢光魚領先全球上市,昨天再發表獨步全球的中型螢光魚;但基轉技術涉生態倫理,並傳出小型螢光魚不孕未落實,恐遭繁殖。漁業署長沙志一說,將與業者聯繫了解。

台灣螢光魚技術近十年來領先全球,從小型到中型螢光魚不斷研究出爐,吸引時代雜誌及國際首屈一指的魚類免疫學期刊「Fishand Shellfish Immunology」月刊刊載,相關基轉技術運用的生態倫理問題也受到檢視。

學界傳聞,某魚種的小型螢光魚不孕條件未落實,外銷後,恐被國外買家自行繁殖。

沙志一昨天聽聞後說,他未獲此訊。他將與業者聯繫了解。

沙志一說,台灣早期小型螢光魚上市確實早於行政規範,為此,政府要求業者每年內外銷數量限三萬尾,國際間會接受的基轉魚,也必須符合兩個條件,即不孕以及不能在野生環境下生存,以防與其他生物產生影響。

他補充,相關基轉技術已公告,所有業者要銷售的螢光魚,都必須完成田間試驗,證實不孕、不能在野生環境下生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老鼠 的頭像
    小老鼠

    小老鼠的天空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