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彥穎報導】閃閃發光的螢光魚不再是小小一條,長度可達12公分以上!農委會今(25)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我國成功利用基因轉植技術,研發出全球首見的「中型慈鯛螢光魚」,在經過生物安全性試驗之後,可望於明年下半年上市,預估將創造上億產值,並大幅提升我國在全球觀賞魚市場的地位。
負責本次計畫的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辦公室吳金冽博士表示,全球觀賞魚產值將超過新台幣1500億元,而國內年產值目前約20億元,因此未來還有很大成長空間,這次我國率先突破中型螢光觀賞魚的研發技術,將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並為大型螢光觀賞魚技術鋪路。
吳金冽說,自從2001年螢光魚首度出現後,很快就在世界觀賞漁業界掀起風潮,全球科學家也不斷尋找研發中型螢光魚的技術,但因中型螢光魚體型較大,基因較複雜,生命週期也較長,因此不論是技術或是投入時間及金錢成本,都相對龐大許多,以這次研發為例,就花了近5年,約900萬台幣經費。
參與這項研發計畫的民間業者,知林企業負責人林育禾表示,這次研發主要是以南美慈鯛科為主,包括神仙魚和九間波羅魚等兩個品種,運用「基因轉植」和「生殖巢轉殖法」,成功創造出最新品種。他表示,以往經驗,只要研發出新品種,每種每年將創造1至2億新台幣產值,現在中型螢光魚不僅稀有,而且體型又大,肯定將超過這個數字。
不過,這項領先全球的觀賞魚目前還無法上市,農委會漁業署署長沙志一表示,根據去年發布的「基因轉植水產動植物田間試驗管理規則」,這些研發完成的中型螢光魚,將在今年底先送到台南七股的「海水繁養殖研究所」進行隔離田間試驗。
他解釋,試驗內容包括這些魚種是否符合「不孕」以及「無法在野外生存」的原則,確保其就算不慎外流至野外,也不會破壞生態,才可正式上市,測試期則以魚種生命週期為主,以慈鯛科約8個月到一年為一個世代來看,順利的話,明年底就可以正式上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