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義言現在一般人泛稱的「學者」,也即研究學問的人。昔日我國有「士農工商」的排序,讀書人或知識分子可說受到社會普遍重視與尊敬。雖自工業革命後,此一觀念已有所改變。所謂「行行出狀元」,每一行業均可能對國家產生不同貢獻。但「學者」之言仍然受到各方重視,更會引領社會視聽與風潮。
正由於民眾對學者看法的信賴,因此學者在研究學問之餘,欲對社會若干問題發表議論或親身參與,就應特別慎重,以產生一言九鼎之效,否則徒引爭論就有損清譽了。
上百位學術、社會、宗教界人士日前公開要求總統馬英九對廢除死刑表態。其中一位領銜學者表示:「在總統、行政院長、法務部長、檢察總長帶領下,及司法院配合和媒體努力營造下,台灣突然之間『殺聲震天』,政府首長把台灣形塑成一個保守、冷漠、滿口仁義道德卻極不尊重人權、嗜血、非理性的次等國家」。對於是否廢除死刑,在過去社論中吾人主張以開放態度理性討論,俟社會有此共識自可水到渠成。不論主張廢死或反廢死者,均應以理服人,不應任給對方或政府強扣帽子。
我們所以引述這位學者談話,即在強調其說理的不足,可說倒因為果了。法務部在廢死成為法律之前,執行死刑犯槍決,可說依法執行,這也是維持社會安定的一種不得已手段。即使「殺聲震天」形容未過當也應自戢止兇殺源頭著手,沒有歹徒的「殺聲震天」,何來後面的死刑判決?就以人權立國的美國言,猶他州本月十八日才槍決了死刑犯,去年全美共執行了五十二人死刑。由此觀之,廢死即使是一項趨勢,在未瓜熟蒂落之前,總不能因一己主張,而把國家形塑成「不尊重人權、嗜血、非理性的次等國家」!
死刑案被害人家屬最近在會見法務部長曾勇夫時,不少人曾哽咽說:「為什麼被害人的聲音,在法庭上都消失了?」、「為什麼死刑案司法會拖這麼久?」任何事都有一體兩面,尤其身為學者,更應以嚴謹、客觀態度來論述問題。兩位宗教界大師單國璽、星雲雖也贊成廢死,卻認為應有配套措施。星雲大師更說「有其因必有其果,如全部廢死,也有失因果公平道理」。可見廢死仍應植基於理性討論中,不宜任給反對者過多指責。
一百八十餘位學者日前連署重批鴻海郭台銘是「台灣之恥」,行政院長吳敦義則稱「涼薄言論非良善本質」。吾人不再評論此種形容是否涼薄言論,但一如前述觀點,學者發言應格外慎重,不宜因表面現象遽下結論。富士康因十二人跳樓事件引發各界關注,但導致原因究係管理不當或大陸員工個別問題所造成,迄今仍無定論。即使大陸地方或中央政府也未曾有人出面指責富士康是「血汗工廠」。而連署發起人楊友仁更曾表示「學者已組好研究團隊,希望富士康能讓他們到廠區調查勞動條件。」既然尚未了解實況,又如何批人家為「台灣之恥」?何況兩岸均有專責管理勞工機構,學者又何必強出頭?
學者既受各方尊重,就應有斧以斯之能力,更要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氣慨,談話論事更應客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