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仇佩芬】
ECFA早收清單初步敲定,知情人士指出,在第三次協商之後,包括工具機及石化產品等關鍵產業未被納入,行政院長吳敦義適時釋放消息,形成我方輿論壓力。而大陸方面也在產業界壓力下,堅持不肯增加項目,形同兩岸產業「內部壓力」較勁。大陸權衡產業利益及政治考量,直到周三晚間才決定再稍做讓步。
在ECFA第三次協商之後,我方早收清單只爭取到五百零一項,除重要的汽車整車進口未被納入之外,包括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ABS(工程塑膠)、PE(聚乙烯),以及部分工具機整機、數控機床等具競爭力產業,均未納入。
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時政府高層在獲得談判小組回報進度之後,認為無法全盤接受,必須再進行談判,決定由吳敦義在媒體上「適時」透露談判失利訊息,一方面預先釋放部分輿論壓力,一方面利用民意向北京「施壓」, 助談判團隊一臂之力。
在第三次協商後,府院高層確實對清單結果感到憂心;而當時已有部分未被列入清單的業者從大陸方面管道得知消息,並向政府表達不滿,高層因此公開保證「努力到最後一秒」,並藉由輿論做為「桿槓」,爭取新的談判進展。
知情人士指出,在端午節當周,我方一再向大陸反映輿論意見,不僅石化業鉅子表達強烈不滿,部分媒體也特別點出「治國週記」中的「賴老闆」產品未被納入早收,確實形成壓力。
然而大陸方面回應指出,大陸產業界同樣壓力極大,尋求業界諒解並不容易。知情人士說,大陸一直到「被逼得很緊時」,才權衡業界利益及政治考量,在第四次協商展開前,表明「能讓的都讓了」,決定增列工具機項目,同時於周三晚間勉強再讓一項,讓雙方對內部都有所交代。
知情人士表示,從早收清單談判過程看來,大陸產業界意見愈形重要,大陸不再如外界想像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內部尋求共識的過程遠較過去冗長,未來兩岸進行談判,困難度將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