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24日電)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戚發軔表示,中國去年平均每月發射1顆衛星,今年衛星發射的頻率次數將進一步增加,運行中的北斗導航試驗系統已覆蓋周邊國家。
戚發軔對解放軍報表示,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洲的伽利略後,全球通用的第4大衛星導航系統。
戚發軔說,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國提出並制訂自主研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三步走」規劃:
第一步是試驗階段,少量衛星利用地球同步靜止軌道完成試驗任務,並研製一些地面應用基礎設施設備等;第二步是到2012年,計劃發射10多顆衛星,建成覆蓋亞太區域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三步是到2020年,建成由5顆靜止軌道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戚發軔表示,研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處於第二步關鍵階段,正在向第三步邁進。
他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3個部分組成,空間段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干個地面站,用戶段包括北斗用戶終端以及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的終端,是複雜龐大的系統工程。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應用在測繪、電信、交通運輸、森林防火、減災救災以及國家安全等領域,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
戚發軔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製採用中國的技術、材料、創新理論,具有自主創新的智慧產權。
戚發軔表示,與美國GPS系統單向傳遞信息相比,北斗系統的優勢是具有短信息雙向通訊功能,中心站可馬上聯繫到所有的終端,這對車輛監管、調度及船舶救險至關重要,更適合物流企業、鐵路、船舶、長途車輛使用。9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