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6日電)今年5月以來,包括貿易順差、PMI、發電量等反映中國經濟走勢的先行指標出現下滑。經濟學家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成長趨緩,但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而宏觀調控開始進入觀察期。
香港文匯報報導,今年第一季市場還在擔憂中國經濟過熱,但從4月起,大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成長速度開始減慢,貿易順差下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下滑,作為領先指標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連降2個月。
中國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52.1%,比5月下滑1.8個百分點,反映中小企業採購情況的匯豐PMI也持續下降。此外,發電用電量、交通運輸指標徘徊不前,5月發電量比4月下降2.3個百分點。
大陸股市也大幅下跌,截至6月30日,上證指數今年已下跌26.82%,與希臘同為全球表現最糟的市場。
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引起北京高層關注,決策層展開密集調查,並多次指出中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性。而按慣例7月中旬召開的國務院經濟形勢座談會,也提前至6月底召開。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直言,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嚴重性和經濟復甦的曲折性超過預期,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
中國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復甦的複雜性超過預期,主要是指世界經濟前景難測,大陸前期調控政策效果不明朗,經濟結構調整面臨諸多障礙。
從外部看,與此前市場普遍預期世界經濟將進入持續復甦不同,歐美未來都面臨經濟成長明顯放慢。
在大陸,上半年官方推出一系列緊縮措施,以矯正過去1年為刺激經濟成長而大幅放鬆的貨幣信貸政策,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如今經濟過熱已獲遏制,緊縮措施初步顯效。但令人擔憂的是,一系列緊縮措施疊加將對下半年經濟造成衝擊。
另外,今年以來「調結構」不如預期,經濟成長後續的內生動力不足,因此經濟復甦前景不明朗。
專家指出,下半年如果歐洲債務危機、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節能減排力度加大等因素疊加,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就會增大。
不過,王一鳴認為,中國經濟不會出現二次探底,預計今年經濟成長將呈前高後低走勢,全年仍將成長9.5%左右。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今年下半年的重點將是解決中長期發展的問題,在收入分配改革、節能減排、體制改革等方面下功夫。
此外,多名官方智囊建議,不要對經濟放慢反應過度,要「咬緊牙關挺住」,在可承受的最低經濟增速下,加強結構調整。
專家說,如果中國經濟增速不下滑至8%以下,當前宏觀調控政策將不會轉向,也不需推出刺激經濟措施,宏觀政策重心將轉向調結構。9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