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興 花蓮吉安】
目前還有將近300人居住在榮光社區,10多年來,每逢颱風就要撤離的夢饜,讓居民依舊揮之不去,到底要如何解決榮光社區的問題,也讓公部門傷透了腦筋。
已經在榮光社區住了30多年的老榮民王學明,一談到每年颱風就要撤村逃命,年老的他感到無奈,因此極力贊成遷村。
榮光社區居民 王學明:「最好遷村,不能夠遷村就加強那個消波塊,每年都要逃,遷村是一勞永逸的方法。」
或許遷村是最好的辦法,但對於大多數屬於經濟弱勢的居民,是否有能力遷村,而政府單位的財力,是否能夠負擔得起,〞遷村〞成了居民眼中,遙不可及的計畫。
榮光社區居民 林明春:「像我們這種年齡能做什麼,身上又沒有錢,只有等那個1個月3000元老人津貼,要我們遷,拿什麼去遷。」
吉安鄉公所主祕 胡昇旭:「遷村是長遠的,應該沒那麼簡單,會牽涉到非常多的問題,第一個就是經費,第二個就是地點,第三個民眾的意願也有差異,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有意願遷移到別的地方,而且遷村牽涉到居民的自備款。」
居民的意願不一,加上遷村工程浩大,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再加上榮光社區除了部分私有地外,還存在著居民占用公有地的情形,更加重了遷村的困難度。
花蓮林管處技正 賀立行:「這個保安林地成立,是在日據時代民國1年,目前就我們調查的結果,保安林區內占用戶,大概建物有58戶,面積大概占了0.27公頃,對保安林維謢上,是一個很大的困擾。」
為了解決占用公有地爭議,94年林務局還曾發公告,執行濫墾地清理計畫,要居民提出,在58年以前的居住證明,希望藉此收回林地造防風林,但考量居民都是經濟弱勢,因此鄉公所與民代共同與林務局協調,希望在妥善安置居民後,再作收回動作,也因此占用保安林地的居民,得以繼續居住。
吉安鄉公所主祕 胡昇旭:「如果說整個經費跟遷村地點,這個問題我想應該是屬於,比較高層級的政府來處裡,會比較妥當,至於說完全由鄉鎮公所,來主導這種遷村的大問題,我想是不適宜的。」
花蓮縣政府民政處代理處長 劉台文:「能否在颱風季節來臨以前,我們請鄉公所實地做個家戶訪問,來調查所有住戶的意見,以及相關單位的意見,至於遷村的問題,大家可以朝這個方向來努力。」
不過當地的鄰長表示,以居民的結構來看,遷村的可行性似乎不高。
鄰長 鄭登:「沒那個錢去買,都想說這裡有得住,住習慣就好了,大部分居民都是這樣想,颱風天就要看情形,沒下雨要做什麼解決,沒下雨就不用撤離。」
遷村窒礙難行,但為了解決水患,目前九河局已經編列3500萬,要在出海口設置2座抽水機,預計年底可完成發包,明年6月以前將可以完工,而居民也希望抽水機完成後,榮光社區每逢淹水必撤村的畫面,不再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