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報導】「簽訂ECFA對台灣一時有利,但是後續的開放談判卻可能對產業與勞工造成嚴重的衝擊。」學者專家洪財隆、張烽益今天在一場座談會中如此表示。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謝創另在受訪時指出,政府必須徹底進行產業升級和勞工轉型,讓弱勢勞工未來「能有魚可釣」。
「ECFA與公民社會」座談會今天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由台灣人權促進會祕書長蔡季勳主持。
淡大戰略所兼任助教洪財隆在會中強調,「ECFA對經濟產業衝擊有多大,將取決於貿易項目和金額。」他評估,早收清單已開放一成貿易商品,未來應該還會再開放約五成,也就是還有三到四千項工業產品會再進一步開放。
洪財隆強調,對於後續談判,「弱勢產業、內需、中小企業、特定產業中小游最容易受到衝擊。」如果落在原先禁止中國產品進口的1378項,影響將遠超過已經開放的產業效益,而且,如果台灣在未來不能與主要貿易國簽署FTA,對產業外移對勞工影響將更為嚴重。
「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對台灣產業發展未必有利。」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指出,目前已經有很多產業紛紛倒閉,對基層勞工和產業,都沒有顯著的利益。反而是造成失業率提升與產業外流。
張烽益擔心ECFA未來的衝擊會更大。他說,像大陸專業人士來台,在2008年為7萬多人,到了2009年已經成長到15萬人,這些都會影響台灣受雇人數;而且政府要編列350億元,補助因開放受到衝擊的勞工,但是一般勞工卻不易申請的到,相關法令一定要配合修正。
另外,謝創智則在今天受訪時指出,ECFA總體看來是利大於弊,但可能還是會有幾萬人受到衝擊,政府要有可長可久的計畫,讓這些勞工接受很完密的輔導措施,以及完善照顧的配套措施。
「立法院通過之後ECFA後,才是更大挑戰!」謝創智表示,自由貿易總是有開放的一天,未來對大陸還會有後續協商,「未來能擋得住嗎?」他說,台灣廠商如果習慣依賴大陸市場而不思升級,而反會形成未來的重大危機,政府要爭取時效進行產業升級與勞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