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 (24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法新社華盛頓21日電) 今天出爐的研究報告指出,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女性,其後罹患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是其餘女性的兩倍以上。

本案的研究人員,把「提早更年期」定義在46歲以前自然停經,或因手術摘除兩側卵巢而停經的婦女。

任教於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Birmingham)、同時也是該研究主要撰寫人的威隆斯(Melissa Wellons),在內分泌協會(Endocrine Society)於加州聖地牙哥舉辦的年度會議中指出:「讓婦女知道提早更年期為心血管疾病潛藏因子,十分重要。心血管疾病是美國婦女的頭號殺手。」

她說,女性「可以藉由運動和健康的飲食,更努力改善其它可控制的危險因子,例如高膽固醇和高血壓」。(譯者:中央社李欣穎)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氣候溫暖多濕,適合蛇類繁殖,夏季毒蛇大量出沒,提醒民眾登山、郊遊務必做好防護措施,如穿著長袖衣物及長靴自我保護,並避免於蛇類最活躍的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時節,在蛇類出沒的地方逗留,若不慎遭毒蛇咬傷,請保持鎮定,儘可能辨別毒蛇的形狀、顏色及特徵,固定傷肢並使其低於心臟,然後儘速就醫。
  
  疾病管制局表示,毒蛇咬傷季節以夏至秋末最多,台灣較常見毒蛇有赤尾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雨傘節、飯匙倩、鎖鏈蛇6種,調查發現,毒蛇咬傷比例依序為赤尾青竹絲(31.7%)、龜殼花(23.3%),飯匙倩(13.2%)、雨傘節(5.5%)、百步蛇(1.4%)及鎖鏈蛇(0.5%)。
  
  根據2002- 2005年健保資料庫統計,台灣每年被蛇咬傷約有3,823人,當中有2,018人有使用抗蛇毒血清的住院就醫紀錄,由於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醫療院所才可購買,為保障民眾用藥權益,疾管局於偏遠地區衛生所亦儲備各類抗蛇毒血清,相關資料可至疾管局全球資訊網查詢。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邁阿密22日電)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 Center, NHC)表示,太平洋颶風季今年第一個形成的颶風西莉亞(Celia),在席捲墨西哥東南沿海後,於昨天稍晚增強為二級颶風。

根據NHC在格林威治時間今天凌晨3點的預報指出,風速逐漸增強、已達每小時100英里(165公里)的西莉亞,中心位置在距離墨西哥曼札尼約(Manzanillo)500英里(815公里)處。

NHC表示,西莉亞正以每小時8英里(13公里)的速度向西前進,不過,由於距離墨西哥陸地太遠,並不會對墨西哥海岸造成立即威脅。該中心並稱,「目前並未實施任何颶風警戒或警報」。

NHC預計西莉亞會沿著原路徑前進,並在接下來48小時內逐漸增強。(譯者:中央社李欣穎)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吸吮是孩子的本能,尤其2、3歲處於口慾期的嬰幼兒,最常吸吮自己的手指;花蓮慈濟醫院日前接獲1起3歲幼童因吸吮手指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的病例,提醒家長,如小孩子4歲以後還有吸手指的習慣,應透過注意力轉移等方法,讓小孩子儘早戒除。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朱家祥指出,這名3歲女童日前因右手拇指紅腫且高燒不退到院求診,檢查發現是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原來女童平時有吸吮手指習慣,研判應是吸吮時弄破皮膚,導致口腔的細菌進入傷口,或嬉戲時接觸到細菌而感染,所幸發現得早,經投藥治療後已無大礙。
  
  朱家祥表示,吸吮是孩子的本能,尤其2、3歲處於口慾期的幼童最常吸吮自己的手指,小孩子對環境很好奇,經常會東摸西抓,手上會時常接觸到感染源,蜂窩性組織炎只要皮膚出現傷口,都可能因此感染細菌,提醒家長要多注意環境衛生及幼童的衛生習慣。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鑑於身心發展遲緩兒童口腔問題嚴重化,台北縣補助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發展遲緩兒童牙科醫療服務,即日起,只要設籍北縣6個月以上,12歲以下具有中低收入戶或低收入戶資格且有早期療育評估鑑定證明或身心障礙手冊的兒童,可以接受縣府提供的牙科醫療補助,中低收入戶一年最多2萬元,低收入戶一年最多4萬元。
  
  根據國民健康保險局資料顯示,身心障礙兒童齲齒比率高達90%。患有自閉症、腦性麻痺及智能障礙不足等身心發展遲緩兒童,由於多方原因,如父母認知不足、兒童異常感排斥刷牙、缺乏妥善治療齲齒等,致使口腔問題嚴重化。牙醫師因此建議這些兒童至少每3個月到半年要做1次口腔檢查、潔牙訓練及塗氟處理。
  
  台北縣今年補助金額100萬元,即日起只要設籍北縣6個月以上,12歲以下具有中低收入戶或低收入戶資格且有早期療育評估鑑定證明或身心障礙手冊之兒童,可接受縣府提供口腔衛生教育、牙齒塗氟、空間維持器、防蛀封填、透明牙套及牙冠裝置等醫療補助服務。
  
  符合補助資格的兒童,可攜帶最近3個月戶籍謄本、中低收入或低收入證明、健保IC卡及身心障礙手冊或早期療育評估鑑定證明,至新店耕莘醫院、中和雙和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台北及淡水院區)、汐止國泰醫院、新店慈濟醫院及恩主公醫院等6家特約醫療院所牙科就診並申請補助,補助至經費用罄為止。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口長庚醫院,發生醫師左右腳開錯刀的烏龍事件,操刀的還是骨科名醫。一名新竹陳姓工廠作業員,打球扭傷右腳踝,到林口長庚接受開刀治療,沒想到麻醉醒來卻發現,醫師竟然開成了左腳,嚇壞全家,長庚醫院對此表示非常抱歉。

昨天晚上,才趕緊再幫陳姓病患進行右腳手術,造成他兩隻腳都挨了刀,完全無法行動。新竹有一名男子陳先生,因為聽說林口長庚有一位骨科醫師張宗訓,每到了門診病人就爆滿,相當厲害。結果陳先生右腳受傷,開完刀連左腳也遭殃。

更離譜的是,六月二十號實習醫生先到病房,幫陳先生受傷的右腳劃記號,竟然劃錯腳被家屬更正,六月二十一號主治醫師來開刀時,竟然還是開錯腳,醫院對此感到相當抱歉。

開錯刀的骨科醫師張宗訓今天原本有門診,卻請人代診,而沒有出現,要找張醫師看診的病患全都撲空,聽到名醫竟然會開刀開錯腳,病人也覺得相當離譜,平常看診很仔細,沒想到這次竟然會犯下這麼嚴重的失誤。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4 Wed 2010 17:47

1名3歲女童因吸吮手指弄破皮,沒想到竟然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所幸發現得早,送醫治療後已無大礙。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朱家祥呼籲家長,盡早讓小孩戒除吸手指習慣。

蔡姓婦女日前發現女兒右手拇指紅腫且高燒不退,原本以為可能是感冒,帶去醫院求診,竟是感染蜂窩性組織炎,令蔡姓婦女大吃一驚,所幸經投藥治療後已無大礙。

朱家祥詢問這名女童後發現,女童平時有吸吮手指習慣,經研判應該是吸吮時弄破皮膚,導致口腔的細菌進入傷口,或嬉戲時接觸到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

蔡姓婦女怎麼也想不到女兒會因為吸吮手指感染蜂窩性組織炎,這名女童在治療後,一臉驚恐的說,「以後不敢再吸手指了」。

朱家祥表示,吸吮是小孩的本能,尤其是2、3歲處於口慾期的嬰幼兒,最常吸吮自己的手指;小孩子對環境很好奇,經常會東摸西抓,手上會時常接觸到感染源,如果小孩4歲以後還有吸手指的習慣,家長應透過注意力移轉等方法,讓小孩子儘早戒除吸手指的習慣。

朱家祥說,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感染皮下組織,只要皮膚出現傷口,都有可能感染細菌,如果不積極治療仍有可能死亡。夏天氣溫高、蚊蟲多,小朋友被叮咬後,會不由自主去猛抓止癢,很可能會造成傷口引起細菌感染,家長應特別注意環境衛生和小孩的衛生習慣。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玟惠 林敬祐/台北】

第14屆國家國家文藝獎,21日公布得主名單,但七大類別中只選出,包括七等生張光賓賴德和以及吳興國等四位得主,舞蹈電影以及建築類,則是從缺,舞蹈類更是連續三年,無法產生國家文藝獎得主,評審則表示,主要是藝文界生態改變,許多表演藝術都走向群體合作,因此很難評出國家文藝獎得主。

在馬英九總統的承諾下,第14屆國家文藝獎獎金,從原來的6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雖然獎金提高了,但是7個獎項中只有選出4類,像是文學類選出小說家七等生、美術類是書畫家張光賓、音樂類為作曲家賴德和、戲劇類是表演藝術家吳興國,其他舞蹈、電影、建築三大類,則是從缺。

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長 黃明川:「群組一起工作當中,才能選出一位來,那些也包括建築,也包括電影,在舞蹈界的這個,可以跳舞到幾歲,非常清楚,可是你寫小說,可以寫到很多歲,生態的差異性是存在的。」

4位得獎者中,書畫家張光賓,以高齡96歲獲得美術類獎項,是歷年來得獎年齡最高者,而苗栗通霄人七等生,以獨特的語言文字魅力,獲得文學類獎項肯定。

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長 黃明川:「他能在那個貧困的時代,而且多元尚未一個封閉的社會裡面,提早去宣示這個書寫的自由,跟獨特的文字美學這一點,現在看起來特有價值,而且他是先行先覺者。」

在10月22日頒獎前,國家文藝基金會也會為得主製紀錄片、出版傳記以及系列演講等推廣活動,要讓民眾更了解,得獎者的藝術生命,也藉此鼓勵更多人,在文藝的領域努力耕耘。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徐榮駿/台東】

為了提升癌症患者醫療品質,台東馬偕醫院從五月底開始,將進行IMRT,也就是〞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器材汰舊換新的工程,不過為期四個月的施工期間,癌症患者卻沒有替代醫療管道,必須遠赴外縣市做治療,這不僅增加家屬與病患經濟負擔,也再次凸顯台東醫療資源不足的嚴重問題。

馬偕醫院台東分院的走道上,擺滿了施工建材,這是為了提升癌症患者醫療品質,進行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器材汰換工程,不過新舊醫療器材卻一起擺放在同一間房間,只因為逾20年的醫院從未改建,所以也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擺放。

台東馬偕醫院管理室主任 黃志銘:「當然現在一些新的設備都,已經在旁邊了,但是這是舊的建築,恐怕沒有辦法這樣做,所以我們必須在原定點,重新把它拆除之後,再重新裝上去。」

使用了14年的儀器已經老舊,必須進行汰換,不過儀器更新的工程,得耗時四個月,要到八月才能完工,造成台東有將近一百位癌症患者,必須要遠赴外縣市才能接受治療,對原本就背負沉重醫療費用的患者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病友 賴小姐:「一定要到外縣市來回奔波,另外還有,我要到高雄市治療,要剛好有親戚,那我要到花蓮,也是要剛好有親戚,沒有的話,我們會多一些開銷。」

民進黨立委 賴坤成:「有沒有可能說,署立台東醫院讓馬偕醫院來經營,那這樣的話,它的病床,它的醫生人數就會超過一百個,這一百個就有准醫學中心的條件。」

對於短期間內,癌症患者無法在台東縣內進行治療的問題,立委表示,已著手與衛生局研擬補助住宿交通費用的可行性,不過台東醫療資源長期不足,政府應好好思考,如何將台東醫療資源整合及做規畫改善,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流感傳出第43個死亡病例,而且還是一位醫生,疾管局表示,這位在高屏地區開業的醫師,六十二歲,他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屬於高危險群,但他並沒有接種新流感疫苗。

前幾天,他出現咳嗽症狀,而且有痰,13號就住進醫學中心,雖然被驗出新流感,但他拒絕使用克流感藥物,短短兩個星期,就不幸死亡,這也是國內第一起醫師感染新流感死亡的病例。疾管局提醒,雖然已經進入夏天,但流感還在流行,民眾出現類似症狀,最好盡快就醫。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drs.com】June 15, 2010 –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警告父母親和嬰兒照護者,有些附滴管的液狀維他命D補充品可能造成給藥過量而產生傷害。
  
  FDA表示,有些液狀維他命D所附的滴管可能超過美國小兒科學會每天400國際單位(IU)的建議量。
  
  FDA的Linda M. Katz醫師在新聞稿中表示,重點在於嬰兒攝取維他命D不要超過每日建議量,父母親和嬰兒照護者只可以使用購買的維他命補充品所附的滴管。
  
  FDA表示,過量的維他命D會引起噁心和嘔吐、食慾降低、過度口渴、頻尿、便秘、腹痛、肌肉虛弱、肌肉與關節痛、混亂、疲勞,甚至引起腎臟嚴重損傷。
  
  適當劑量的維他命D是嬰兒發育所需,它可以促進腸道鈣質吸收、增強骨骼發育。某些嬰兒會被建議使用維他命D補充品,特別是哺母乳者,因為,若缺乏時會造成骨骼問題,例如瘦弱、柔軟、畸形骨如佝僂症。
  
  FDA向液態維他命D補充品製造商表示,產品所附的滴管應清楚準確標示達400 IU,對於嬰兒用產品,滴管刻度不應超過400 IU。
  
  FDA首席副專員Joshua M. Sharfstein醫師在給製造廠的一封信中表示,該局在過去幾個月中得知,液態維他命D補充品的用量增加,呼籲業界提供必要的安全防護,以確保使用這些產品之嬰兒的安全,以免發生給藥過量。
  
  【維他命D建議】
  FDA提出以下建議:
  * 確保你的嬰兒每天沒有使用超過400 IU的維他命D。
  * 將補充品產品放在原包裝內,以便父母親和照護者可以遵循其中的說明書。
  * 僅可使用該產品製造商隨產品所附的滴管,不可以使用其他產品的滴管。
  * 確保滴管的標記清楚且測量簡易,確保所測得的單位和說明書所提一致。
  * 如果你無法清楚確定滴管所給的劑量,請先向健康照護專業人員提出諮商後再讓嬰兒使用該補充品。
  * 如果你的嬰兒完全或部分使用嬰兒配方奶,請先和小兒科醫師或其他健康專業人員諮商確認後,才可以讓你的嬰兒使用維他命D補充品。
  * 切記,任何類型的藥物或飲食補充品都可能有副作用風險,務必要遵循製造商的使用指引。
  
  FDA發言人Siobhan DeLancey向WebMD表示,該局並無違反標示的廠商清單,此次警告並非強制行動,只是向業界提出建議。
  
  她表示,這封公開信被送往業界貿易團體,如可靠營養品協會(Council for Responsible Nutrition),以確保內容被送達各公司以及家長和照護者。
  
  DeLancey表示,維他命D被視為一種飲食補充品而非藥物,因此,FDA沒有製造廠的綜合名單。
  
  她表示,我們只是希望傳遞訊息,確保製造廠暸解過度補充時的危險性。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drs.com】June 14, 2010 --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用糙米取代白米可以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這個研究結果很重要,因為在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對白米的消耗量大幅增加,而且大約有1千8百萬名美國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每週吃兩份以上糙米飯與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有關。另一方面,他們表示,每週吃5份以上白米飯與風險增加有關。
  
  Qi Sun醫師目前是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醫學系講師,他和哈佛的同事們估計,每天用相同數量的糙米替換50克白米(未煮過,相當於三分之一份)能降低16%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用其他全穀類替換相同數量的白米,例如大麥和小麥,與降低36%的風險有關。
  
  這篇研究發表在內科醫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線上版。
  
  研究人員表示,這篇是第一個專門針對美國人食用白米或糙米與罹患第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
  
  Sun醫師在記者會中表示,近幾十年來,美國對米的消耗量急劇增加,他們相信,用全穀類(包括糙米)來替代白米或其他精製穀物,能降低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白米是將糙米的麩皮和胚芽去除,研究人員指出,美國人所吃的米超過70%是白米。
  
  【糙米降低糖尿病風險】
  在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護士健康研究I和II這三個大型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39,765位男性和157,463位女性吃米飯與糖尿病風險的情形。他們每四年就做一次有關飲食、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狀況的問卷分析。
  
  在校正年齡與其他生活方式,以及飲食風險因子後,每週吃超過5份白飯的人,糖尿病的風險比每個月吃不到一份的人多17%;但是每週吃2份以上糙米的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每個月吃不到1份的人低11%。
  
  研究人員表示,白米的升糖指數比糙米高,該指數是將某特定食物與等量的葡萄糖做比較,衡量增加血糖含量的速度有多快。
  
  研究人員指出,吃白米的升糖指數高,可能是因為精製過程中破壞了稻米的物理和植物結構,精製過程也會喪失纖維、維生素、鎂等礦物質、木酚素、植物雌激素、以及植酸,其中許多是糖尿病風險的預防因子。
  
  他們建議,用糙米取代精製白米和其他精製過的穀物,來試著防止第2型糖尿病。
  
  研究人員表示,吃糙米通常不會在飯後快速增加血液中的血糖量。
  
  【建議全穀物】
  研究也指出:
  * 吃最多白飯的人較不太可能有歐洲血統或是抽菸者,比較可能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 吃糙米與種族無關,與更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有關。
  * 在研究族群中,糙米消費量很低。
  
  美國政府公佈目前的美國人膳食指南,確定大米等穀物作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之一,並且建議至少有一半來自全穀類。
  
  哈佛大學Frank Hu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美國應該建議用全穀物,而非白飯等精製碳水化合物,作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
  
  紐約大學Langone醫學中心心臟康復和預防計劃門診之前的主任、默克公司贊助的教育計畫糖尿病餐廳月(Diabetes Restaurant Month)女發言人Samantha Heller在新聞稿中表示,精製的穀物會劇烈地破壞血糖量和能量,不只會增加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還有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drs.com】June 11, 2010 -- 自從Ed Grace那位不抽菸的妻子Diana於2004年12月被診斷為肺癌第四期後,他就開始了照顧者的歷程。
  
  這位半退休的航太工程師在接下來的2年半,在他太太做了無數次的化療時,也經歷了許多相同的情緒起伏。
  
  曾經參與阿波羅登月計劃的Grace表示,他最初接觸妻子的疾病時,認為這是可以解決的問題,正如他處理過的工程問題一樣。
  
  但是,他很快就知道她的癌症有自己的程序,在他後來於網路上發表的日記中指出,在他太太病情最艱困的時候,試圖在對抗焦慮、沮喪、以及壓力時保持樂觀。
  
  他向WebMD表示,雖然他們被告知Diana只能活3、4個月,但他們努力對抗疾病,而且活了將近3年。有許多美好的時光,但對他們兩個人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壓力。
  
  【照顧者與患者的壓力類似】
  Grace的故事反映在最新的研究結果中,照顧者經常會和癌症末期患者有同樣的幸福、痛苦和憂鬱的感受。
  
  安寧照護研究員Scott A. Murray和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同事們在之前的研究中,鑑定出四個病患特別有壓力的關鍵時刻,分別是診斷出來、初次治療、癌症復發、以及疾病的末期階段。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時段也是照顧者的情緒低點。
  
  這篇研究發表在6月11日出版的英格蘭醫學期刊線上版(BMJ Online First)。
  
  Murray和同事們進行了42次肺癌患者的訪談,以及46次對照顧患者的家人訪談。每3個月至1年訪談一次,直至患者死亡。
  
  他向WebMD表示,照顧者表示,在這些關鍵時刻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且憂鬱,好像在坐情緒的雲霄飛車一樣。
  
  他表示,照顧者支持主動針對這些關鍵時期採取的做法,可能會是最有效的。
  
  【照顧病人的婦女風險高】
  美國癌症協會(ACS)持續進行的「全國生活品質調查」,定期詢問癌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的經驗,以找出心理壓力和未能滿足的需求。
  
  ACS的研究分析師Rachel Spillers Cannady表示,從這些反應就能知道,設計來減輕照顧者負擔的干預措施,在整個過程中是必要的。
  
  她向WebMD表示,照顧者在疾病初期尤其容易有壓力,因為他們要承擔這個新角色。在初期治療結束後,患者和照顧者往往都表示有沮喪感。
  
  她表示,這是等待遊戲的開始,患者與照顧者已經歷過治療,沒有什麼別的事情要做。
  
  有小孩的婦女如果還要照顧家裡生病的父母,似乎特別容易有照顧相關的壓力和憂鬱症的風險。
  
  奇怪的是,同樣是這種情況的婦女,如果在外工作,往往會表示壓力較小。她表示,這很像是她們的工作是壓力的緩衝或是避風港。
  
  【照顧者需要尋求幫助】
  照顧者Betty Garrett提倡,有近三分之二的照顧者在所愛的人被診斷為癌症之後,會有某種程度的憂鬱和孤立。
  
  當她的丈夫Gene在2003年4月被診斷為食道癌時,她並未在進行化療、放射線治療、以及後來的手術時要求很多協助。只有在她丈夫於2004年春天癌症復發時,她才知道她無法獨自處理。
  
  她表示,他的癌細胞原本已經清除乾淨了,但後來他們發現癌症再度找上門。她覺得她的內臟被重重打了一拳,她知道她沒有體力和情緒的耐力來自己處理所有事情。
  
  德州女商人Irving尋找照顧者支持團體,她的丈夫當時在貝勒大學醫學中心接受治療,當她發現該中心沒有一個支持團體時,她就與工作人員成立了一個。
  
  她也寫了一本書從打嗝到臨終關懷:一個癌症照顧者存活指南,來幫助其他和她有一樣經歷的人。
  
  她表示,她希望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知道很多事情,這是一趟雲霄飛車之旅,你最好往前走並且接受它,而且你需要尋求家人和朋友的幫助。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drs.com】June 14, 2010(德州聖安東尼奧)-一項新研究顯示,兒童的嗜睡問題強烈地與類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異常(ADHD)的症狀有關。這些發現發表於SLEEP 2010:聯合專業睡眠學會第24屆年會,由安納堡密西根大學神經學與小兒科臨床教授Timothy Hoban醫師發表。過去研究已經證實,ADHD症狀與嗜睡相關呼吸疾患(SRBDs)、不寧腿症候群(RLS)以及睡眠週期性肢體動作異常(PLMS)之間的關係。研究者們開始找出這些關係是否存在於各個年齡層。具體來說,他們想要確認,父母提報的ADHD症狀與兒童與青少年日間嗜睡以及物理性嗜睡中斷是否有關。
  
  試驗參與者從轉介到睡眠診所的兒童中挑選。研究者們囑咐父母們完成兒童睡眠問卷(PSQ)。他們接著以PSQ問卷的6個問題分數總和計算ADHD分數,PSQ是由精神疾患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衍生出來的。研究者們計算一個整體SRBD分數扣掉ADHD項目(SRDB-16),以及經確效的嗜睡、RLS/PLMS以及睡眠及呼吸(SB)次指標。
  
  Horgan醫師與其同事們尋找三個年齡層族群的ADHD分數及次指標關連性,這三個年齡層分別是3-6歲(共94位)、6-12歲(共152位)以及12-18歲(共118位)。
  
  在每個年齡層,ADHD與嗜睡相關(分別是r = 0.35;P   
  每個次組都有發生嗜睡(4個症狀至少有2個症狀)的問題(分別為60%、71%與87%)。年齡介於3-6歲的兒童,ADHD正向地與RLS及PLMS相關(r = 0.49,P   
  3-6歲組在校正RLS與PLMS後,嗜睡仍然與ADHD分數有些許相關(r = 0.18,P  
  在6-12歲這組,ADHD分數與SRBD-16分數有著反向的關連性(r = -0.23,P   
  在12-18歲這組(r = -0.176,P   
  兒童有睡眠問題的盛行率是很高的,這些問題包括失眠、嗜睡、睡眠中止以及周期性運動疾患,但是他們在白天時經常不是很想睡覺的。Horgan醫師向Medscape醫學新聞表示,孩子們看起來像ADHD般的興奮。
  
  這項研究顯示,有RLS與週期性運動疾患的學齡前兒童,經常表現出類似ADHD症狀。睡眠異常是否只是類似ADHD還是發作是很難確定的。但是如果睡眠異常是這些症狀的原因,或許在醫學上比較適當的是治療睡眠異常,而非給他們刺激劑,卻未治療根本的問題。
  
  佛州坦帕大學醫院的兒童睡眠服務主任、以及斯普林希爾佛州睡眠機構的William C. Kohler醫師,在SLEEP 2010年會後的一個訪談中提醒,這項研究依靠父母通報,那可能引發誤差。這端看觀察,而非任何數字。Kohler醫師附帶表示,但這證實了我們所知道的,任何擾亂睡眠的都將會造成白天行為的不良效應。
  
  這項研究並未接受商業贊助。Hoban醫師與Kohler醫師表示沒有相關資金上的往來。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食不規律、狼吞虎嚥,可能造成發生胃痙攣的現象。中醫師李思儀表示,現代人的工作繁忙、生活步調快,許多人三餐飲經常快速解決,更有些人無法規律吃三餐,造成許多腸胃道的疾病。常見三不五時胃部的抽痛,甚至痛到冷汗直冒。中醫也強調「肝木克脾土」,情緒與壓力都可能造成胃脹氣,引發胃痙攣。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規律的飲食是防範胃痙攣的首要重點,其次放慢進食的速度,狼吞虎嚥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對於營養的吸收更是一大阻礙。同時,因為唾液中含有豐富的澱粉?,為有充分的咀嚼,才能讓澱粉?消化嘴中的食物,若是三兩口就吞下食物,還未充分研細的食團,便會增加胃部的負擔。以及別讓情緒與壓力影響進食,俗話說「吃飯皇帝大」,便是強調進食時勿煩惱或者憂愁、惱怒生活中的事,這些都會造成交感神經的興奮,進而抑制腸胃道的正常蠕動,影響消化液的分泌。

醫師指出,中醫也強調「肝木克脾土」;情緒與壓力都會造成消化的障礙,影響腸胃道的蠕動,久而久之成為胃脹氣,是胃痛的根源,也可能引發胃痙攣,更有許多人因為脹氣和胃痛影響到進食的食慾。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生胃痙攣的現象,可配合穴道按摩調理。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可按摩太衝穴、合谷穴。太衝穴也就是所謂的「快樂穴」,是肝經的原穴,反覆按壓3至5分鐘。還有按壓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通常壓力造成的胃部不適,按壓這兩個穴,便可幫助緩解疼痛不適的症狀。

李思儀醫師表示,按摩身體的「快樂穴」,便能有效的紓解不舒的狀況。所謂的「快樂穴」就是肝經的原穴「太衝穴」,能紓解情緒上的鬱悶,以及緩解疼痛不適的情形;位置在足大拇趾與次指的交會處,往後三根橫指的距離,可用圓頭的原子筆頭往下按壓,就會有酸脹痛的感覺,以按揉五秒,放鬆三秒的頻率,反覆按壓3~5分鐘,便可以紓解疼痛。若是生活壓力較大,容易煩躁、易怒的朋友,平常也可多按壓此穴,可紓解胸悶、鬱卒的心情。

此外,李醫師表示,也可按壓手部虎口處的「合谷穴」,按摩此穴時,以兩手相握,以另一手的大拇指,按壓另一手的合谷穴,反覆交替按摩到疼痛舒緩為止。整體而言,這兩個穴道都是經絡的原穴;太衝穴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所謂「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所以壓力造成的胃部不適,按壓這兩穴便可緩解症狀。

另外,醫師建議,若是有胃痙攣疼痛的現象,應避喝冰飲,改喝溫水,並可以藉熱敷的方式,改善局部的循環,緩解痙攣的現象。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胃痙攣,飲食選擇要注意。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若已經發生脹氣不舒現象,應少吃甜食與發酵過後的食物,如麵包、麵條,以及米粉與糯米,少食較難消化的食物,都是減少脹氣的來源。因為甜點會加重脹氣的不適,而少量多餐也是改善的方法之一。另外,避免濃茶與咖啡、酒類等刺激性飲料,才能顧好胃。

舒緩胃痙攣茶飲部分,醫師建議,可準備黨參5錢、白朮3錢、白芍藥3錢、元胡2錢、合歡皮2錢、甘草5片。將藥材洗淨後先加水蓋過藥材浸泡20分鐘。再倒入1500CC的水,水滾後轉小火煮20分鐘。濾去藥材,取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適用於工作壓力大,常覺胃部抽痛不適者。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處於高溫下容易流汗,甚至引起毛囊炎。台北縣中醫師公會理事翁瑞文醫師表示,西醫認為毛囊炎為細菌或桿菌感染所引起,不過,傳統中醫則認為這種炎症為濕熱所誘發,因為人處於悶熱環境下,汗腺無法順利排洩,以致氣血不流暢,這時候毛囊就容易發炎。

翁醫師指出,原則上,這種炎症較常出現在背部或胸前皮膚,由於濕熱是悶在皮膚裡面,所以要避免誘發這種炎症是有撇步的,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要經常保持皮膚乾爽,若有流汗要儘快擦乾。

翁瑞文醫師進一步指出,最近碰到一名26歲的陳小姐前來求診,主訴胸前、背後皮膚上有化膿的情形,經西醫診斷後確定為毛囊炎,遂使用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但因為敷藥一段時間後發現,有敷藥即有改善,沒敷藥結果症狀又跑出來,所以只好找中醫師治療。

經診斷後給予清熱涼血、除濕祛風止癢等藥物,例如清上防風湯、真人活命飲、荊芥連翹湯、十味敗毒散等處方,服用後,患者症狀已大為改善。建議患者多喝甘草綠豆湯以便清除體內濕熱,同時忌食油炸類、辛辣類食物,以及花生、茄子、鴨肉、鵝肉、蝦子、竹筍、酒類飲料少碰為妙。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帕金森氏病患者約9成屬原發性,1成病人則歸類於非原發性的帕金森氏症候群。中醫師李政育指出,如果是中毒所引發的帕金森症候群,治療的選擇不多,建議患者考慮停服常吃藥物及食物。

中醫師李政育在一場研討會中表示,使用仙方活命飲、千金內托散、小柴胡湯加補陽還五湯,搭配川七、銀花、土茯苓、萆薢,蒲公英等藥材,可幫助代謝部分毒素,延緩惡化。但病人還需考慮減少接觸引發中毒的因子。

醫師指出,如果是原發性帕金森氏病,主要與腦幹的黑質病變,引發多巴胺分泌的不足有關,多巴胺是種重要的腦神經傳導物質,調節控制人體動作。神經突觸將訊息在細胞間傳遞,形成學習與記憶;多巴胺以及其他的傳導物質,作用在腦細胞的細胞膜或細胞核上,以達成訊號傳遞。這種訊號傳遞,與人體的警覺與情緒功能有關。非原發性的帕金森氏症候群則雖然較少,但不是補充多巴胺就能改善。

初步研究顯示針灸能刺激動物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有助於改善症狀,不過帕金森氏症為退化性疾病,醫師多認為,針刺、藥物可以改善,惟無法根治。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帕金森氏症是腦萎縮,神經內分泌不足所引發的病變,中醫師李政育指出,目前研究顯示,中、西藥物或化學物質中毒也是重要因素。

李政育中醫師表示,大劑量長期偏食某些藥材、食物,就容易造成中醫所說的「一臟偏旺,暴斃而亡」。藥物、食物中毒可能引起帕金森氏症。他指出,愛吃藥或不明食品,提高中毒風險。如果伴隨姿態不穩、動作遲緩、臉部表情僵硬,則有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前兆,醫師提醒,宜迅速就醫進行診斷與治療。

不過,神經內科醫師提到,部分甲狀腺功能亢進、酒精中毒,或服用如支氣管擴張劑、精神科藥物、促進胃腸蠕動藥物時,也會出現動作性手抖,必要時接受治療,病情就能獲得改善甚至痊癒。

大部分的手抖都可以找出原因來治療,有些是遺傳、有些是藥物引起,有些則是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的症狀,不同的手抖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巴金森氏症患者也是跌倒摔傷的高危險群。很多人以為巴金森氏症患只會不自主抖動,其實嚴重者走路時還容易前傾跌倒,若不積極治療,很多患者特別容易摔傷。

醫師提醒,要預防一些嚴重巴金森氏症患者跌傷,就是必須積極治療,初期以投藥為主,多數患者服藥後,走路的穩定度可以增加,但醫師仍提醒,不是會抖動的患者就一定是帕金森氏症,還是要鑑別診斷才能判定。

小老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