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進現有的天氣預報能力。由四位學者共同提出的「衛星潛勢類比預報技術」,利用「繞極衛星」的高解析度資料,搭配典型侵颱路徑的八個颱風,研發出新的雨量預報模式,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雨量預報,初步比對後,對莫拉克風災雨量的掌握度不錯。 (彭群弼報導)
氣象局舉辦的年度天氣預報研討會,學術界與氣象實務界交流,目標都是提高預報準確度。由中央大學副校長劉振榮率領,結合中央大學、明新科大等四位學者的團隊提出的「衛星潛勢類比預報」技術,希望建立快速雨量預報的先導技術,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及1998年~2007年起,八個類似路徑,由東往西登陸侵襲台灣的颱風個案作為氣候資料庫,採用SSM/I繞極衛星所提供的衛星微波降水觀測資料,採取美國所發展的第三代降雨量推估技術,推算出莫拉克風災的推估雨量及降雨區域區域。
比對實際降雨量及區域之後,發現在海上警報發佈前,預估莫拉克風在三天內的累計雨量達到一千七百多毫米,雖然距離實際出現了兩千毫米以上的降雨,但已經具備若干的參考價值,預估雨量位置也接近,可以提供快速演算。氣象局打算今年內導入預報技術,納入參考。不過,由於這一套技術使用的是繞極軌道衛星,雖然因軌道距離地面低,可提供高解析度的觀測資料,但因為每四個小時才能飛越台灣,與目前氣象使用的同步衛星,每半小時提供一次資料,兩者服務水準不同。應用上仍須克服。此外,這項預報技術也有颱風路徑上的限制,必須從東部登陸,穿越中央山脈後再從西部出海,路徑如果不一致,預報就會產生誤差。
此外,辛樂克颱風侵襲期間,世界氣象組織一口氣結合了包括美國、日本、台灣的科學家,出動包括美軍的C130,P3等改裝的氣象觀測飛機,搭配來自德國以及台灣的觀測飛機,探空氣球,無論是從颱風周邊,抑或直接穿越颱風中心,蒐集第一手資料。氣象局接收第一手觀測資料後,經過初步分析,搭配氣象局本身針對「模式」進行調整後,對於辛樂克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改進,其中,針對72小時路徑預報誤差,在特定的情境下,72小時誤差,可以從169公里大幅減少為91公里。相當驚人。不過,類似的觀測強度及密度,也只有在國際大型計畫中出現,換言之,飛機觀測有助於預報能力的提升,仍有相當大發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