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剖腹產率高,監察院糾正衛生署未做好改善方案。健保局昨天表示,剖腹產率高與高齡產婦、人工生殖率高有關,但健保局仍會加強向民眾、醫師宣導,降低剖腹產率。
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醫務管理組組長蔡淑鈴受訪表示,國內剖腹產率高有三項因素,首先是高齡產婦多,且人工生殖導致多胞胎,都會造成剖腹產率高。
蔡淑鈴說,其次是文化因素,民眾習慣看時辰,怕痛選擇剖腹;再者,醫師專業判斷該剖腹還是自然產,判斷力也很重要。
她說,高齡結構因素較難克服,至於文化因素及醫師專業判斷,未來會加強向民眾宣導,並與婦產科醫學會合作,強化醫師的專業判斷,希望逐漸降低剖腹產率。
【台北訊】台灣的剖腹產率長期居高不下,居先進國家前茅。監察院調查後認為,行政院衛生署未做好有效改善方案,且高屏地區基層診所剖腹產率異常竄升,管控欠當,通過糾正衛生署。
監察委員程仁宏及高鳳仙昨天上午於監察院召開記者會表示,衛生署長期縱任台灣剖腹產率居高不下,僅歸咎於產婦高齡化單一因素,未做好相關改善措施,顯有疏失。
程仁宏說,台灣的剖腹產率從民國九十年到九十六年約在卅二%到卅四%上下,除比義大利略低,較澳洲、加拿大、德國、英國、美國、丹麥等國家高,凸顯衛生署未能有效執行降低剖腹產率的管控措施。
程仁宏表示,以全民健保地區別剖腹產分布情形來看,高屏分區的剖腹產率長期偏高,民國九十年到九十八年間,除了民國九十三年略低於台北分區,其他年度均高居國內分區之冠;尤其近來基層診所的剖腹產率異常竄升,去年竟高達卅七‧一五%,今年第一季更達卅八%,比醫學中心還高,明顯不合理。
他也指出,基層診所中,剖腹產率第一名的是新竹市某婦產科診所,比率罕見地高達八十‧七%,其次為基隆市某婦幼診所,達六七‧三%,及台北市某婦產科診所,達五九‧六%。
高鳳仙表示,有人說自然產很痛、會造成陰道鬆弛、尿失禁、身材變形,但女性自然產完二、三天就可正常生活,剖腹產的還在痛;也有國人對生產有迷思,要看時辰、要避開某些生肖,醫界對自然產或剖腹產也是各說各話,衛生署應協助釐清。
程仁宏說,剖腹產率高,對產科的收入會比較多;但孕婦是否選擇剖腹產,應尊重專業判斷,而非應病人要求,或醫師主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