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省級的地方黨政首長,包括上海市,福建省和重慶市等,已先後訪台;而據瞭解,還有更多的同等級的地方首長會陸續來台訪問,這種現象正引起各界的關注。
從最直接的邏輯去觀察上述的現象,我們其實很容易瞭解:上述現象的發生,應該與大陸現階段的對台政策有關聯。而主導上述現象的對台政策的重點,應該是:以地方對地方,並對台進行「讓利」,釋出利多,進一步拉進和台灣的「經濟」關係,將台灣網入大陸地方或區域的經濟網絡中,以便產生對大陸有利的經濟和政治效應。
面對大陸這樣的對台政策,我們當然很容易將其也解讀成是大陸對台灣的另一波統戰。上述大陸的對台政策是具有某種統戰意味,不過,我們還是必須嚴肅地面對,不能再像以前,只要將大陸對台政策說成是統戰,然後可以像駝鳥般將其視而不見,或刻意的迴避;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消極而且不負責任的態度和作風。
就算現階段大陸對台政策是統戰,但以經濟全球化和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態勢來看,我們也必須建立和大陸各地方或地區更進一步的經濟網絡關係。建立這種網絡關係,一方面或許是或有可能是被網入大陸地區或地方經濟網絡中;但另一方面,很現實的是,我們也須要這樣的網絡;尤其是,當我們要面對全球或區域經濟網絡時,也迫切須要以這樣的網絡做為槓杆或籌碼。大陸的各地方或地區,也如同台灣一樣,都只是全球或區域經貿網絡的一個環節。
我們做為一個小經濟體,要希望能由小變大,既不可能通過「夜郎自大」的方式,也不可能藉著「閉關自守」的途徑來體現。我們能做的是,扮演好全球或區域經貿網絡環節的角色,並且能夠將與我們直間接相關連的經濟網絡加以串聯,讓我們能夠不只左右逢源,還能上下逢源,從而成為一個上下左右都來聯結我們的相對經濟中心。這樣一來,我們才會有國際經濟的空間,以及進一步生存發展的機會。
在全球和區域經濟網絡中,並沒有絕對經濟中心的存在,有的只是相對的中心。而且隨著產業、層級和區域別的差異,經貿網絡中的環節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層層疊疊,犬牙交錯。大陸各地方和區域在面對台灣時,台灣絕不是單純的一個小小的島嶼型的經濟體,它已經被包裹在各式經濟網絡中,所以兩岸經貿關係絕不是直線的,大對小的關係,而是被嵌入層層疊疊式經濟網絡之中。
要讓我們由小變得更大更大,就必須讓我們嵌入全球或區域經貿網絡中,能夠做到這樣,也才能增大我們的安全係數。
我們周遭的新加坡,實際面積非常小,可是卻在全球和區域經濟網絡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任誰也不敢輕視他,或企圖「以大對小」來對待他。新加坡彈丸之地,卻是區域金融和航運中心,嵌入全球或區域的經濟網絡中。新加坡能,我們更能,讓我們一起把我們變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