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向大陸呼籲,要求協尋冷戰時期,在大陸墜機的中華民國空軍遺骸。在官方採取協尋動作之前,殉職的飛官家屬,已經私下默默尋找親人埋屍地點50年,這段漫長的尋找過程,反映了半世紀來,兩岸關係的演變。
◎塵封半世紀 國防部首次出面尋找飛官遺骸
『(原音)透過兩岸協商管道,持續搜尋早年因為作戰殉職的空軍黑貓、黑蝙蝠中隊,以及陸軍特戰傘兵忠骸返台歸葬,並辦理入祠。』
這是國防部長高華柱今年3月在立法院時,宣布透過兩岸協商管道,尋找冷戰時期,到大陸搜集情報不幸失事的空軍飛行員遺骸。
這是半世紀來,政府首次要以官方的管道和力量,協尋在大陸失事的空軍遺骸。但是對這些殉職官兵的家屬來說,尋找失蹤親人的下落,他們已經以自己的力量,默默地進行了50年。
◎目標較明確 孫以晨和葉寧機組優先協尋
被國防部列為優先協尋對象的是:黑蝙蝠中隊的2個機組:1964年在山東煙台失事的孫以晨機組,和1961年在遼寧大連失事的葉寧機組,國防部把這2個機組列為優先,是因為部份家屬,已經到過大陸尋找失事地點,所以資訊比較明確。
◎飛官失事 家屬無助的等待
孫以晨和葉寧2個機組的家屬,尋找親人埋屍地點的漫長經過,正是半世來,兩岸關係發展起起伏伏的寫照。
黑蝙蝠中隊的正式名稱是「空軍第34中隊」,從1952年到1974年間,到大陸地區執行低空情報收集任務。在反共抗俄的年代,這些到大陸出任務的空軍官兵,如果飛機不幸被共軍擊落,軍方都說,只是失蹤,接下來,就是家屬無止盡漫長的等待。
孫以晨機組的副駕駛葛光遼,墜機時只有35歲,身後留下一對兒女,他的兒子葛寧佳,在父親失事時,只有9歲;如今,葛寧佳都已經50多歲,他回憶父親失事時,家中當時的氣氛。
葛寧佳說:『(原音)家母一直認為,我父親還在世,不管在我父親摔下去,還是往後很多年,都有很多傳言,我父親還在世,甚至在大陸的空軍中也有工作。』
葛光遼出身空軍家庭,多年來,他的家屬始終不放棄打探葛光遼的生死下落。葛光遼的三弟葛光豫,今年已經73歲,從華航機師退休後,已經移居美國洛杉磯多年,他回憶說,他的大哥葛光遼在失事多年後,一直都沒有消息,所以當時,他想進一步打探飛機墜毀的地點。葛光豫說:『(原音)我大哥一點信息都沒有,我判斷他已經不在了,我第二個目標,是尋找飛機下墜的地方,墜毀在什麼地方。』
◎兩岸開放探親 葛光遼家屬找尋到墜機地點
1987年國民黨政府開放探親,利用兩岸關係跨出一大步的時機,葛光豫在1989年寫信給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一個兩岸節目,請求尋找他哥哥的下落。不久後,節目主持人回信給信他,告訴他葛光遼飛機失事的地點,是在山東煙台棲霞縣姜村。
◎老農夫回憶墜機景像 以為國民黨反攻大陸
葛光豫當時是華航的機師,就親自到這個地方。當地的國台辦官員,就和一位當時參與掩埋屍體的老農夫,一起陪他穿過一大片高梁地,老農夫指著一條大河溝,說當年飛機上失事的人員,就埋葬在那邊。老農夫並且向葛光豫回憶飛機當天爆炸的情景。
葛光豫說:『(原音)他(老農夫)說,我們當天晚上10點多鐘的時候,聽見空中有爆炸的聲音,我們農村大隊正在開會,看見外面一片火海就很緊張,以為國民黨要反攻大陸了。然後,我就看下面一片的火,就去搶救,有13位、14位吧,屍體統統破碎了,只有一個比較完整。』
◎找尋到失事地點 遺孀夢靨未結束
葛光豫於是在失事地點祭拜,並且挖了一把泥土回來,灑在葛光遼新店衣冠塚旁。
費了千辛萬苦,找到葛光遼埋屍的地點,整個事情似乎已經告了一個段落,但是葛光遼這位飛行官妻子的夢靨,還沒有結束。葛光遼的兒子葛寧佳說,他的母親陸慧玲守寡40多年來,身心飽受煎熬。葛寧佳說:『(原音)我母親都會替我父親提心吊膽,在我父親逝世後,我母親沒有關過燈睡覺過,一直到她過世。』
葛寧佳的母親在4年前過世,他的母親生前始終無法接受父親過世的事實。葛寧佳說,他的父親因為殉職,被視為英雄,如果他的父親是英雄的話,那麼他的母親就是烈士,因為她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很多,犧牲很大。